|
植物園 |
 |
 |
|
佔地約 8.6 公頃的植物園隸屬於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為熱帶經濟樹種之栽植試驗地,兼以母樹園之形態經營,栽植之樹木多屬人文特色的植物,如著名的桃花心木、肯氏南洋杉、黑板樹、巴西橡膠樹…等。
園區內群樹挺拔林立,自然樸實中充分呈現林場的幽靜氣息,小徑蜿蜒,林蔭蒼鬱,古樸的「林場風清」嘉義八景之一的石碑,訴說本園享有的美譽。
|
|
|
|
|
嘉義市立博物館 |
 |
 |
|
位於文化中心園區的市立博物館,負責相關文物的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在固定展示方面,規劃有地質廳、化石廳與陳澄波紀念室。而特別展示空間三處,不定期換檔展出,另設置交趾陶工坊與研習教室,以符需求。
|
|
|
|
|
射日塔 |
 |
 |
|
高度 62 公尺的「射日塔」,造型取諸於阿里山神木,其褐色鋁條之紋理似神木之外皮,至中間留有高 40 公尺的「一線天」,內部設有取材自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此優美神話闡示人類繼往開來的傳承精神,富有振奮人心的社教意義。
本塔入口處有象徵台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塔的底層為「忠烈祠」,頂層為咖啡餐廳兼瞭望塔,塔頂斜面設有-巨型市花-艷紫荊,美麗搶眼。自頂樓可眺望嘉義市全景,山城美色盡收眼底。
|
|
|
|
|
蘭潭 |
 |
 |
|
蘭潭又名南潭,位於嘉義市東北郊仔頂附近,相傳西元1620年荷據時代荷蘭人在八掌溪的支流鹿寮溪築壩,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人又築壩把蘭潭作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直到現在蘭潭依然是嘉義自來水廠的蓄水庫,提供嘉義市的飲水灌溉。蘭潭潭水清澈見底,四面岡陵起伏,山光水色,潭水若遇月夜朦朧,如詩如畫,故「蘭潭泛月」列為嘉義八景之一。沿岸的環湖公路,環湖巡禮可見觀景樓,立於樓頂蘭潭一覽無遺。
蘭潭周圍丘陵起伏,林樹參天,梅樹成林,西南高處有三信亭,供遊人歇息之用,俯瞰全市風景盡收眼底,且潭畔休憩設備完善,是假日休閒理想去處。蘭潭繁雜的植物林,不但提供鳥類良好的隱蔽,也提供豐富的食物,豐富的鳥類資源,達六十多種,是嘉義市民賞鳥、遊憩的熱門去處,每逢假日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民眾。近年來,熱心民眾在蘭潭水庫環湖公路東側開發出蘭潭後山(又名筍寮山),由於山勢不高,距離市區近,交通便捷,且步道設施完善,短短數年間,名聲日噪,筍寮山不但成為嘉義地區登山健行民眾的最愛,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健行客。 |
|
|
|
|
交趾陶館 |
 |
 |
|
嘉義是交趾陶的故鄉,日本甚至稱之為「嘉義燒」,交趾陶的藝師大都在嘉義學藝。台灣民間簡稱交趾陶為「交趾」、「交趾尪仔」、「交趾仔」,早期多應用在寺廟建築裝飾,其傳統題材以漁、樵、耕、讀等人物為中心,搭配蟲魚鳥獸、花草器物及戲文場景,主從分明,畫面和諧。
交趾陶多按裝在廟宇高處,常見於牆堵、大脊、博脊、規帶、山牆鵝頭、鳥踏、墀頭、照壁等處,由於交趾陶色彩溫潤及鮮豔兼具,恍如寶石翡翠,絢麗燦然,逐漸從廟宇走入客廳成為民間蒐藏的珍品。
被尊稱為台灣交趾陶開山基祖的葉王,於道光六年 (1826) 在嘉義出生,年少時與來台建廟作交趾陶的廣東師傅幫工習藝,加上天生的資質,造就成台灣交趾陶的第一人,葉王的創作,造型生動,刻畫細膩,用色卓越,作品在
國際間倍受讚揚,博得「台灣絕技」的美譽,奠定台灣交趾陶獨特的藝術地位。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