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景點最新優惠影音相簿特約購物問答評鑑討論登入註冊業者首頁
简体
手機版beta
位置:首頁 > 南投縣 > 集集 > 棕梠泉民宿
Facebook Plurk
棕梠泉民宿
簡  介
住房介紹
環境設施
附近景點
交通指南
相關連結
精選相簿
附近景點:
 集集火車站      
集集站因位於集集線鐵路之中心點,日據時期屬台中州新高郡,為地方行政中心。昭和八年(1933年)將原車站拆除加以改建,採純檜木建材,外型極為典雅拙撲,據今已六十餘年之歷史,為目前本省僅存之少數古老火車站。在921大地震中已經全倒,現已重新興建完成,不失原本老車站的味道成為觀光旅遊、攝影、拍照之最佳外景。 
 
集集最著名的,就是那奔馳七十餘載的鐵路支線─集集線小火車,不但是集集最珍貴的活古蹟,也是全省觀光火車的成功範例。集集支線火車通車初期以載運工程材料為主 ,不過隨後亦負擔起運輸沿線鄉鎮的旅客、香蕉、稻米、水果和木材的功能。在昭和五年(1930)年,正是臺灣香蕉外銷日本的黃金時代,當時的中寮、水里、社寮、秀峰一帶所產的香蕉,都在集集集散,再藉由集集支線運往外地以外銷日本。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79


集集火車站

 集集綠色隧道      
沿台16號省道由名間往集集方向,車行約5分鐘後,右側佇立一綠底白字招牌寫著「歡迎觀賞綠色隧道」,續行一小段路,在第一個十字路口左轉,但見公路兩旁樟樹夾道成蔭,枝葉茂密,左右交織成拱形,蔚為奇觀。這就是臺灣唯一的樟樹綠色隧道。
 
每當第一道朝陽透過葉縫,灑落大地一片金粉之時,綠色隧道便開始吹奏起它一天的的迎賓序曲。從清晨的鳥語巧囀,蟬聲嘹繞,以至於夜靜時,蛙鳴低聲吟唱。在此,你可以拋擲平日壓著沉重的工作包袱,置身綠意,踏著樟樹香的寫意,享受一場大自然隨興所演奏的音樂會。
 
時而蜿蜒,時而筆直的綠色隧道,給予每位初來到此的旅客一種極舒適的乘坐感受。道路兩旁的停車場及木造涼亭,常成為遊客們駐足休息,獵取綠色精靈的最佳地點。鐵道旁拍攝婚紗的新人,或一旁深情相擁的情人,也為這條清新的公路,妝點些許浪漫情懷。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0


集集綠色隧道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保育教育館設置的目的在於展示本省野生動植物及特殊生態系等珍貴自然資源,供民眾參觀,還提供生態影片欣賞、電腦多媒體、保育圖書、資料等服務,成為全民保育教育重要場所,寓教於樂,以推動本土自然保育教育。此外,亦辦理各級學校師生、各級保育工作人員、警政人員及自然保育資源管理利用相關服務人員、社團等自然保育研習營或訓練班,培養自然保育種子師資,以落實推動學校自然保育,並提昇各級政府人員生態保育觀念及執法能力。
 
來到此處更別忘了到蝴蝶園走走,你會看到園內蝴蝶翩翩起舞及覓食的倩影,且有標示著各樣的圖片,幫助你認識不同的蝴蝶,所以當你置身此園中,蝴蝶在你左右穿梭時,你還可以停下腳步,好好的認認他們,真是有意思極了。除此之外,還提供自然探索室、放映室、多媒體教室等,來一趟保育教育館,不僅讓遊客能欣賞自然生物,而且還能達到寓教於樂的功效呢 !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1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集集大樟樹(大眾爺祠)      
大樟樹
依南投縣文獻叢輯記載,大樟樹齡約七百多年,高度約卅公尺,胸圍五點三公尺,胸徑一點七五公尺,樹蔭面績九百零八平方公尺,冠層亭亭是全省罕見之大樟樹。因其年代久遠,當地民眾都將它視同神明祭拜,稱呼為〔樟樹公〕。
樹下建有大眾爺祠,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民國六十九年大眾爺祠修建完成後,樟樹公的香爐也從原來所在的樹下,正式移入大眾祠供奉,每年農歷八月廿三日為樟樹公誕辰,中部地區信眾到此膜拜不計其數,也成為集集鎮一年一度的「大樟腳」重要祭典。
大眾爺祠
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樟樹公」的千秋,祭祀慶祝,演戲酬神,前後長達一週,各地善男信女趕來朝拜絡繹不絕,連遠在台此的小販也會專程來這兒湊熱鬧,他們說,來給「樟樹公」捧場,回去以後生意會更好。
目前,老樟樹由「大眾爺祠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四周除建有護牆保護根部外,並設有防護欄杆,避免遭人任意破壞。老樟樹生長旺盛,枝葉茂密,冠幅寬廣,又位於「大眾爺祠」之旁,平時遂成為鎮民休閒乘涼的好去處。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2


集集大樟樹(大眾爺祠)

 集集大山      
集集大山
位於集集鎮郊的集集大山原是集集香蕉主要產地,自從香蕉外銷市場沒落,除山腰以上仍種植香蕉,多數已改植紅龍果、檳榔。大山海拔一三九二公尺,係集集鎮最高點所在地,也是南投、名間、竹山、集集、水里等鄉鎮海拔最高點;因此除有中華電視台所設置的轉播站撰,在香腸族、呼叫器以及行動電話等資訊革命的現代,更成為許多資訊單位爭取的設站地點、目前前往集集大山的道路雖然狹小,但仍免強可行汽車,至於民國七十年末、八十年初一度盛行的集集大山踏青健行活動、目前則逐漸沒落。
對於集集大山景觀點風光再造,集集鎮長林明溱成先後向土地管理單位林務局及省府相關部門爭取經費座道路維修以及休息站造景,然而卻礙於經費欠缺以及其他因素,目前仍屬於半荒廢狀態。
交通指引
自行開車
*由台中走中投公路經南投、名間、集集到富山國小。
*由鎮公所前民生路循通往水里之就道路而行,抵達富山里後左轉進入巷道,然後循產業道路直行而上。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3


集集大山

 神仙瀑布(原集集瀑布)      
神仙瀑布(原集集瀑布)
本瀑布位於集集國中後,環山街北向小徑直走約300公尺靈隱寺大門口處。瀑布由一面高約三十餘公尺之環狀崖壁滑落而下,環境清幽宜人。

前鎮長林明溱為增加小鎮觀光景點,經地質勘查、與地主協商後,於民國八十六年以人工所鑿成人工瀑布。

瀑布由上方約三層樓高之寬闊的山壁上直洩而下,下方則以石頭砌成一水池,上山約五分鐘山徑兩側植滿山櫻花,瀑布四周有休憩涼亭、花木。
神仙瀑布地方不大,逛到此處覺得意猶未盡,不妨到附近的飛鳳山、靈隱寺走走。
交通指引
一、下王田交流道,南行過大度橋後,取14丙、14號省道至芬園,續接14丁、3號省道至名間,左轉152縣道東行往集集,即會經過,交流道至集集約44公里。

二、下斗南交流道,循1號、1丁省道經斗南至斗六,接3號省道經林內、竹山至名間,右轉152縣道,續行路線同上,交流道至此約46.5公里。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4


神仙瀑布(原集集瀑布)

 攔河堰      
攔河堰
位於集集鎮林尾里集集大橋下的攔河堰,係屬於6年國建設計之水利工程,在濁水溪上游的獅仔頭山隘口處水源,蓄存利用以供應中南部農田灌溉引水之用,堰體長三五二、五公尺,共設十八座排洪閘門、四道排沙閘門及魚道一座,蓄水量約九四四萬立方公尺,完成後將可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用水、下游農業用水及公共給水,功能卓著。


交通指引
*開車路線南下路線:國道1號→下中港交流道→文心路右轉→文心南路→上台63→草屯下→台3縣→台16線→台3丙線 北上路線:國道3號→竹山交流道→台3線→台16線→台3丙線(往竹山) 大眾運輸路程導引:往竹山路段集集橋旁,路上注意落石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5


攔河堰

 明新書院      
簡介
位於永昌國小內,是集集每年祭孔的地方。於民國七十四年列為三級古蹟,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為清代南投縣內四大書院之一,主祀文昌帝君,制字先師,紫陽夫子等聖賢,當時名為書院,其實是義學,由粵儒陳國安執教
日本明治35年(西元1902年)將書院土地撥交集集公學校,以書院充作教室,六年後(西元1908年)遷建於柴頭庄現址,改稱為崇德堂,並奉祀武聖關公
民國74年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後,經幾次撥款才得以復建,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受創,依災後古蹟重修工程再予以修建。
書院建築形式講堂與齋舍間有翼房,屬閩南式建築,分正殿、拜廊、過水、翼房,以正殿為中心,殿內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制字聖人、紫陽夫子、至聖先師,其旁過水間供奉地藏王菩薩及開廟恩主等神位,西邊有一座惜字亭,書院修護皆依古制恢復昔日風貌,重振昔日文風。
明新書院建設記事
◎光緒初年     士紳組濟濟社,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
◎光緒九年十二月 濁水溪氾濫,流木甚多.陳長江倡建於集集街.
◎光緒十一年十一月  竣工.立匾(掌握文衡)
◎光緒廿八年七月    學田及廟地充作集集公學校校地.
◎光緒九三十四年四月 遷建柴橋頭庄現址.
◎光復前             曾經修建.
◎光復初前    成立永昌國校,廟地劃為永昌國校用地.入口圍牆拆除.
◎民國四十年以後   局部修建.
◎民國五十八十一月  成立修建委會,重新整修,至五十九年十一月竣工.
◎民國七十三年   台灣省政府及內政部撥款整建至民國七十八年底竣工.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6


明新書院

 開闢鴻荒      
開闢鴻荒
簡介:
清同治13年,時任中路(今八通關古道)統領的吳光亮奉命「開山撫番」,募集「飛虎軍」,十月進住集集埔(今南投集集鎮),行經草嶺濁水溪畔,發現兩岸形勢險峻,無法翻山而過,乃經由溪底通過,並於岩壁勒「開闢鴻荒」四字,以示入境化外之域,期勉兵士排除萬難達成任務,該碣因位於集集欄河堰工程範圍內,經地方人士呼籲而特別變更設計使得這富史蹟的石碣得以保存。
該碣上的字長三十五公分、字高四十一公分、每字間距八公分,為行書橫寫於高約二公尺,寬約十二公尺之砂岩上。此刻石緣起於日軍侵臺臺灣南澳鎮總兵吳光亮率兵開闢東西橫貫道路,東起林圯埔(今竹山鎮)西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並由牛轀轆(今水里鄉永興村)旁開一道以通集集。由於集集支道之開闢,吳光亮曾屯兵於林尾里公館(舊稱營仔),此地乃成為通往水里、八通關及花蓮之要地,形勢險要,吳氏乃勒石為記。為國家「一級古蹟」,乃昔日八通關古道三處勒石之一。
「開闢鴻荒」石碣
「開闢鴻荒」石碣位於林尾里濁水溪北岸、集集橋頭、草嶺山路,地當清水、濁水二溪匯流處,清濁同流之稱;此外,因溪左為集集鎮獅仔頭山、溪右為竹山鎮巷鼻山,兩山對峙合稱「牛相觸」風景奇佳,是清代『雲林八景』之一。。故縣府撥款興建思源亭於石碣上方供遊客眺望溪畔風光。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7


開闢鴻荒

 化及蠻貊      
化及蠻貊
位於集集鎮東南約三公里,柴橋頭舊路旁,本石碣係大清光緒13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所題由南投縣政府編號19號以水泥柱立石碣供遊客參觀,為國家一級古蹟。石碣雕刻於寬300公分、高約150公分的巨石,是清朝漢族拓墾的明證。目前以紅漆重繪,清楚而明顯,但左右序文略有風化現象,僅碣上的文字仍很完整。
「化及蠻貊」石碣
「化及蠻貊」石碣 此碣位於集集特有生物中心東側的巷弄內,地處偏僻的果園圍牆邊。筆力蒼勁且有題名落款,是清代拓墾南投的佐證,碣文寫著:「欽命布正使銜署台灣兵備道陳方伯撫番開墾處」,末署:「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附近景點
走過「化及蠻貊」以上的據點,若時間充足時間和體力,可以由鎮上初中街走到集集國中,再循著國中的左側環山街上山,然後轉走到靈隱寺的道路前行三百公尺,可抵達集集瀑布。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8


化及蠻貊

 目仔窯      
目仔窯
目仔窯舊跡為民國二、三十年代建造,全長50呎,有乙支高聳大煙囪,兩側各有十三目,每目約寬3呎,可供工作人員進出,主要生產磚塊,是典型早期農村勞力產生樣板。
建於日治時代以生產紅磚為主,長104尺、寬50尺整座窯共有13目,窯頭共有六個火口,乃昔日農業社會以人工製造的燒窯,陳述先民胼手胝足的歷史陳跡,可惜921地震已毀,只剩窯頭高高聳立於此。管理單位集集鎮公所。
於八十九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毀壞殆盡,為保留窯藝文化,蒙(陳源河文教基金會)慷捐新台幣壹仟萬元整,部份經費指定重建目仔窯用,並改善園區景觀設施(如窯體、涼亭、公廁、步道、桌椅及烤肉架等公共設施)提供前來集集遊客去處,頗具文化、人文及充滿鄉土氣息的遊憩據點;(目仔窯舊跡現已由民間業者改建為集集古窯)。
目仔窯位於綠色隧林尾里路段,整修後依然古意盎然,保有原味,窯洞內有店家於假日時營業,乃閒逛遊走的風景點,值得一遊,非假日更可作為拍婚照和遊客留影的好背景。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89


目仔窯

 鎮國寺      
鎮國寺
坐落於南投縣集集鎮之鎮國寺又稱為世界和平塔,原台灣著名法師釋廣心上人住持,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由喜饒根登大仁波切接任鎮國寺住持,成為台灣密教聖地,它位於廣明里山坡,四周環境優雅,視野遼闊,不僅是佛教勝地,更是優美的休憩景觀點,兼具了宗教及觀光的功能,是為民眾另類旅遊之選擇呀!


而塔內供奉高達36尺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聖像;塔外除有青銅打造的五方佛聖像,並裝設108個銅製轉經輪,可供繞塔時轉動經輪。寺廟建築除佛陀舍利塔,四周並有高達四十二呎的銅鑄四臂觀音、十八羅漢聖像,還有高達42呎的阿育王石柱,此石柱雄偉聳立於空中,宛如佛法遠播四方無遠弗屆。
交通指引
*南下路線:國道1號(中山高)→中清交流道→中彰快速道路→台14→國道3號→名間交流道→台16→集集→鎮國寺(世界和平塔)
北上路線:國道3號(中二高)→名間交流道→台16→集集→鎮國寺(世界和平塔)
*大眾運輸路程導引:過明新書院接鄉道27直行約40分,路狹小多彎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90


鎮國寺

 武昌宮      
武昌宮
位於集集鎮市區內之武昌宮,供奉玄天上帝,在921大地震後,你一定很難相信雄偉的廟宇在一夕間竟然樑歪柱倒,且從二樓的廟宇建築變成一樓,有些神明更難逃此次的劫數而受傷,但也有奇蹟的事發生,例如主祀玄天上帝地震當晚托夢給住持,告訴他身陷何處以及如果解救他,果真在他所指示的地方如願的找到這三尊玄天上帝,且絲毫無損傷,更神奇的事也在我今天拜訪武昌宮時得知,這大玄天上帝、二玄天上帝、三玄天上帝的鬍子竟然會長長,這可就奇怪了,所以歡迎各位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12091


武昌宮

 添興窯陶藝村      
添興窯陶藝村簡介(綠色隧道添興窯)
  添興窯,1955年成立於集集綠色隧道(舊中潭公路)邊,原生產水缸、酒甕、花盆、琉璃瓦、陶磚等聞名於台灣各地,為台灣地區唯一混合燒製磚瓦、雜陶的窯場。1980年起因應台灣陶瓷業生態之轉變開始轉型為以「陶藝文化結合觀光」的多元化經營,為台灣現存仍以產作為主的最老窯場,目前仍保留一座創窯至今已52年,仍在燒陶的老蛇窯(集集蛇窯)。
  本窯除仍繼續發展陶藝產作,積極推展傳承工作外,多年來更積極在推動「集集鎮陶藝造鎮工作」,已卓有成績。目前本窯的營業項目有:陶藝品產銷、陶藝製作流程導覽與相關事項簡報、親手玩陶、陶藝研習、柴燒陶研究、藝文展覽、陶瓷刻畫;並附設餐飲小站、陶藝文化民宿,提供食宿、深度陶藝文化之旅等服務…,同時可容納300人以內的活動。
  本窯曾獲選為「1994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十大優良廠商、1994台灣手工業產品評選展陶瓷類首獎、2003榮獲經濟部評定為「創意生活事業優良案例」、2004獲選為「文化創意產業著名商標」、南投首選、2005獲頒「GSP」優良商店、2006獲經濟部評選「OTOP地方特色產業」(全國五家)、2007獲文件會頒授「工藝之家」榮銜、…。
  現任主人(第三代)林清河為南投縣陶藝學會創會長,除曾獲多次陶藝競賽大獎外,1995年更曾因「推廣陶藝有功及陶藝成就」獲獎而蒙總統、行政院長召見慰勉,2004獲教育部評選為「社教有功人員」。
    
                              
添興窯~蛇窯
  蛇窯沿自於大陸福州,燒陶人採用超過300年以上,是近代製陶業普遍採用的窯種,因窯身瘦長,昔日此類官窯稱為[龍窯],民窯則稱[蛇窯]。
  近百年來,由於台灣地區的開發,對陶瓷的需求日多,而造成陶瓷業的蓬勃發展,由於蛇窯是一種適合大量生產的窯爐,故而台灣地區百年來可以說[蛇窯]到處林立。
  民國70年代起,由於產業升級,蛇窯乃逐漸被淘汰,迄今已所剩無幾,加上921地震的摧殘,目前台灣地區超過30年且保存完整的老蛇窯已不超過5座。本窯於1956年創窯時,即建立第一座蛇窯,後來由於產品銷售量日大,於1960年建立第二座蛇窯,1986年由於不符經濟需求,拆去一座,現在保存的蛇窯是創窯時所建立的蛇窯。
  921大地震,本窯遭受嚴重的損傷;老蛇窯被震得幾乎全毀,後經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 2000.8.3修復完成,現已成為台灣地區現存仍 實際燒窯的最老蛇窯,繼續擔負延續台灣陶藝傳統的使命。                              
添興窯營業項目
(本窯園區約 2000坪適合辦理各種大小型活動。)

1.園區純參觀:
  陶藝製作流程開放參觀及講解、添興窯文物及機具之展覽、各類創作展,其他相關之陶藝事項之介紹。﹝可憑100元最低消費或50元清潔導覽費入園﹞
2.生活陶藝品之產銷:
  本窯累積超過50年之作陶經驗,精心製作一系列的生活陶藝品,可提昇生活品質;包括食器、花器、茶具、酒器及一般生活陶藝之擺飾等。
3.個人陶藝創作、柴燒陶藝產銷:
  本窯培養許多陶藝工藝師,長期進行各種陶藝創作,也長期設計製作高品味的「現代柴燒陶」,琳瑯滿目提供行家鑑賞收藏。
4.親手玩陶﹝陶藝體驗﹞:
  提供完善之作陶空間與簡易的技巧指導,團體個人皆宜,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
5.個性陶藝品之設計製作:
  可依客戶的個性及需要代為設計專屬之陶藝禮品或生活用品。
  (單項總價需折扣後滿10000元以上)
6.景觀陶瓷、陶藝建材之設計施工
  ﹝單項總價需折扣後滿10000元以上﹞
7.陶藝研習、陶藝彩繪、陶藝遊戲之策劃執行:
  40人以上,可視各團體之需要量身訂做,安排不同之課程或活動內容。
8.楓仔林藝廊、會館藝廊:
  專營南投縣美術名家及台灣陶藝名家之作品展及經紀代理。
9.附設綠色隧道庭園餐飲小站:
  提供陶藝特餐﹝限一週前預約,送個人專屬手工陶碗,10人以下每人份400元,10人以上團體另有優待﹞、陶藝便當(限量供應,10人以上團體須預約,每份500元含精美陶藝便當盒。)咖啡茶藝、另有個人簡餐之供應。
10.全值陶藝套裝之旅:
  附設「陶友會館」提供陶友一個深度接觸的空間,內容包括食宿、陶藝深度體驗。
11.其他陶藝相關業務之經營。
            
添興窯交通位置
本窯交通:
大眾交通工具:
1.台中搭總達客運往集集水里線,可在本窯門口下車。
2.本窯本窯備有大型停車場,可停巴士5台以上。
3.搭火車在龍泉站下車步行8-10分鐘可抵達,亦可租用自行車5分鐘可達。
4.從集集火車站至本窯約5公里,租用自行車到本窯約需20分鐘,但因有一段陡坡故須一些體力,亦可租用電動自行車約8分鐘到本窯。

自己開車:
◎3號高速公路南下:名間集集交流道下>名間>集集綠色隧道>本窯
◎3號高速公路北上:竹山鹿谷交流道下>名間>集集綠色隧道>本窯

除夕外全年無休;本窯每日營業時間自早上 8:30至下午5:30( 陶藝體驗提前至少一小時、純參觀提前30分鐘截止 )。                            
添興窯鄰近景點
連結景點:
*竹山>青竹文化園區>社寮紫南宮
*車埕>大觀發電廠>石觀音吊橋>日月潭
*鹿谷>鳳凰谷鳥園>麒麟潭>溪頭遊樂區>杉林溪
*水里>二坪山枝仔冰>車埕>日月潭>九族文化村
*埔里>霧社>廬山溫泉>奧萬大>清境農場>合歡山
*水里>車埕>明潭水庫>北山坑>九份二山
*中潭公路>泰雅渡假村>中台禪寺>埔里酒廠
*信義鄉>信義酒莊>風櫃斗>東埔溫泉>神木村
*新中橫公路>塔塔加>玉山國家公園>阿里山

相關連結: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34616


添興窯陶藝村

本站聲明:本網站上所刊登之業者圖片及文字皆為業者自行上傳,本站不負任何責任,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QK休閒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4 QK Network Leisure All Rights Reserved
傳真:04-735-8949    EMail:Service@Qk.to   隱私權   FB粉絲團粉絲團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