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條輪胎為白色 白色是橡膠的天然色 後來有輪胎廠想把輪胎做成與眾不同的顏色 銀灰色 他們詢問紐約的一家化學公司想做出銀灰色顏色的輪胎,化學公司想盡辦法加入黑色和紅色原料以及嘗試使用塗料來改變顏色,後來他們唯一成功的和這家輪胎廠開發出黑色輪胎,而這種黑色的輪胎就是加入了我們今天輪胎廠也用到的碳黑原料,後來他們發現加入碳黑原料的輪胎使用壽命比原來的天然橡膠白色輪胎多了4至5倍。
因此至今的輪胎都是黑色 輪胎裡面含有30%成分碳黑 輪胎是汽機車 最重要的配角之一 為了保證安全 因此輪胎會添加碳黑以及橡膠 碳黑與橡膠結合後 會讓橡膠變的堅固 世界各產業 技術領域 不段堤生 目前已有 自行車 摩托車生產彩色輪胎 世界上第一條彩色輪胎產生 是由米其林廠商開發生產
輪胎,又名 車胎、車軚是一種沿圓周覆蓋車輪的部件。它是地面車輛最重要的一部分,用於減少不規則路面造成的震盪,從保護車輪磨損,以及提供一個高摩擦帶在地面和車輛間,以改善加速和駕駛性能。現在絕大部分輪胎,尤其是汽車輪胎,通常是由合成橡膠構成。美國人Goodyear先生發明橡膠硫化方法使橡膠能使用在輪胎上,雖取得專利但並未因此致富,19世紀末美國一家新成立的輪胎公司為了紀念Goodyear先生的貢獻把公司命名為Goodyear(固特異)輪胎公司。後來一位英國獸醫Dunlop先生發明充氣輪胎增加輪胎行駛的舒適性。BFGoodrich輪胎公司對輪胎貢獻也很大,1910年則發明把碳煙加入橡膠的技術以增加磨擦力與耐用性,輪胎也由白色變成黑色。1937年BFGoodrich發明合成橡膠,1946年發明無內胎輪胎(tubeless),避免傳統有管狀環形內胎(tube)的輪胎爆胎時快速洩氣變形的危險,米其林輪胎(Michelin)則發明將輪胎內層簾布以輻射狀排列的鋼絲輻射層(Radial)輪胎,可改善輪胎的操控性,是廣受近代轎車輪胎使用的設計。 輪胎的橡膠配方會影響抓地力、行駛噪音、耐磨里程等,胎面花紋也會影響輪胎性能,部分賽車用的輪胎胎面無排水紋等紋路溝槽來換取最大的接地面積與抓地力(俗稱光頭胎),一般日常用的輪胎胎面都有排水排砂的溝槽紋路,若這些胎面溝槽已磨損得太淺就必須更換輪胎以免雨天時難以排水造成車輛打滑失控。 通常輪胎胎面(tread)有連續直線的紋路有助於增加轉彎靈敏度,塊狀的花紋有助於排水,胎面每一塊胎塊(block)形狀若相同會增加行駛共鳴噪音,不同形狀的胎塊花紋若設計得當噪音音波可互相抵消降低行駛噪音。 多數輪胎無特定旋轉方向,但有些輪胎花紋設計兩側皆可排水,裝輪胎時須注意輪胎旋轉方向(輪胎側面說明有Rotation方向箭頭)是否朝前;有些新款輪胎花紋左右兩半設計明顯不對稱,在使用上還有胎面左右半邊花紋朝外側或內側的差別(輪胎側面說明會註明Outside或side facing outwards此側面朝外字樣),原廠會將抓地力較好的半邊胎紋設計在外側,讓汽車左右外側有最佳的抓地力增加操控穩定,內側胎紋則可減少抓地面積多設排水溝槽增加雨天排水性,裝輪胎時注意輪胎側面的英文說明能發揮最佳性能。在積雪路面開車時最好使用雪地輪胎(snow tire),雪地胎的胎面有更多細小紋路可增強抓地力,四季通用胎(all-season tire)雖然也能發揮一部分雪地抓地力,但在雪地仍以純雪地輪胎表現最佳。前後輪可使用花紋不同的輪胎,但左右兩邊的車輪最好使用相同花紋的輪胎,以免有時左右兩邊輪胎抓地力差距明顯造成車輛直行操控不穩的問題。 輪胎胎壓充氣到輪胎側面說明的上限車輛會比較省油,並能達到該輪胎的最大載重能力,不過行駛震動也會增加;2008年油價高漲時,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甚至也公開建議大家把輪胎氣壓打高來省油對抗高油價。但輪胎胎壓不可超過輪胎側面說明的上限以免爆胎,輪胎的最大胎壓是指在車輛尚未行駛前的冷胎狀況下的標準,若輪胎已行駛一段距離溫度已高,又必須打氣時就不能再打到最高胎壓以預留胎內空氣熱漲冷縮的空間;相對的輪胎胎壓太低不但耗油,還會造成輪胎重拖過熱,一樣可能爆胎產生車禍,所以美國政府已規定新車須加裝胎壓偵測器,主要就是為了告訴車主胎壓已過低。 輪胎的尺寸說明比如195/60R15H 代表胎面寬度195mm(19.5公分);60為扁平比,代表輪胎側面(胎壁)厚度是胎面寬度的百分之60(19.5公分乘以0.6);15代表此輪胎使用直徑15英吋的鋼圈。R為輻射層輪胎代號。H是輪胎最高時速代號,代表此輪胎最高時速可達210公里。 輪胎時速代號:Q=最高時速160公里;S為180公里,T為190公里,U為200公里, H為210公里,V為240公里,Z為超過240公里(細分W為時速270公里,Y為時速300公里)。
以上維基百科 查的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