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扭傷是運動損傷中發生率最高的,發生的原因大多是身體失去重心,落地時踩在別人的腳上或腳被絆倒時出現。扭傷時,局部會發生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骨折。 足踝關節的穩定,主要是靠著「ㄇ」字型的骨骼構迼及內外側的關節韌帶共同維持。在正常站立或行走時,關節相當穩定,但當腳掌向下屈曲時,穩定度就祇靠兩側的韌帶來維持。所以,大多數的扭傷都生在腳掌下屈、內翻、內轉的狀態下,這時拉傷的幾乎都是踝關節的外側韌帶。例如在跳躍運動著地時,像籃球、排球等運動;或是踩空在崎嶇不平的路面或階梯。尤其是常穿高跟鞋的女生,平時腳在這種狀況下,稍一不慎,就容易扭傷足踝。 引致足踝傷的原因: 1. 慣性傷害—主要是因為韌帶重複受傷,造成韌帶較鬆 2.穿著不適當 / 過份殘舊的運動鞋,過舊的協通常會承擔邊的磨損,若磨損過於嚴重時非常容易造成傷害 3.足踝肌肉過弱 (足踝外翻肌) 4.跟腱過緊 5.地面不平坦 足踝組織受傷依照受傷程度可分為三級 分級 | 徵兆 | 第一級 | 1. 受傷後24小時內,感到輕微疼痛 2. 輕微的水腫 3. 局部周圍有緊繃的情形 4. 當組織受到壓迫時,疼痛即會產生 | 第二級 | 1. 感到中度疼痛,因此將正在進行中的活動停止 2. 當組織受到壓迫或觸摸時,疼痛即會產生 3. 軟組織已有部分撕裂的情形,關節活動度會因此增加 | 第三級 | 1. 感到相當的疼痛 2. 當組織受到牽扯時,則沒有疼痛的產生 3. 觸摸其組織時,則可發現有凹陷處 4. 軟組織已有完全撕裂的情形,造成關節不穩定的情況 |
除了傷及韌帶外,附近不同的組織亦會受到影響,包括 : 骨折 肌腱拉傷或撕裂 關節囊的創傷 跗骨關節移位 關節內軟骨創傷 發炎的分期 分級 | 徵兆 | 急性期 | 1. 紅、腫與熱 2. 在休息時仍會有疼痛感 3. 些許動作無法做出或有疼痛的感覺 4. 關節活動度測試中,移動時會感到疼痛 →最初的48小時是以血管的變化為主 →修復時間約持續4—6天 | 慢性期 | 1. 做關節活動度測試中或許會有疼痛的感覺,當達到最終角度時會感到有阻力 2. 當組織在較緊的情形下,給予一個牽張時會有疼痛的產生 →修復時間約持續6個星期 |
復健與治療 治療方方式會因發炎的分期而有所不同,分別為︰ 急性期︰ 1. 在急性期時治療的最大目標在於減輕受傷後所造成的疼通、出血與腫脹及保護正要修復的韌帶周邊組織。 2. 受傷後24小時內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以【PRICE】為主。 休息(R):腳踝不負重。 冰敷(I):受傷後兩天內用碎冰塊每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冰敷20分鐘,碎冰塊以符合受傷區域的輪廓為宜。有時為了保護受傷部位較敏感的皮膚,冰敷時先在皮膚上輕輕繞上一層浸溼的彈性繃帶,其餘的繃帶再將冰袋固定在受傷部位上。 壓迫(C):用1/2吋厚的馬蹄型軟墊或任何其他柔軟的物品(例如:運動員的襪子),壓迫在踝的周圍成一個U型,然後再用彈性繃帶包紮起來。 抬高(E):讓受傷的部位儘量保持抬高到腰部以上的高度,持續壓迫、抬高的步驟到腫脹消失為止。 3. 可藉由超音波、熱敷、TENS、干擾波等來降低腫脹程度及止痛 慢性期: 1. 在慢性期中主要的治療目標在於減少羅縮和沾黏的情形發生 2. 改善肌力、增加肌肉的耐力與本體感覺 3.護具:市面上踝關節的護具有許多種可詢問醫師或治療師建議適合的護具,使用護具最主要的功能是限制踝關節做過度內翻及外翻的動作 機內效貼布的使用: 1. 減少踝關節的機械性不穩定情形 2. 可避免踝關節的過渡使用 3. 縮短腓肌的反應時間,進而影響踝關節周邊的組織 等常運動:能在不牽扯到韌帶的方式運動主要是避免肌肉的萎縮 肌力訓練: 1. 在韌帶以復原與關節活動度增加時,即可執行各個方向的肌力訓練 2. 在做肌力訓練時須注意踝關節做外翻以及內翻的動作時,要避免脛骨做旋轉性的代償動作,主要是強化內翻、外翻、背屈等動作的肌肉力量 本體感覺訓練: 效果 1. 在本體感覺平衡板上做訓練,能有效預防踝關節反覆性扭傷 應用 1. 從坐姿逐漸改為站姿 2. 從雙眼打開站立逐漸改為閉眼站立 3. 從雙腳戰逐漸改為單腳站 4. 從靜態站立到動態站立 預防 運動前一定要作拉筋及伸展的熱身運動。 穿適當的運動鞋。 如曾受傷的位置,可佩帶護足踝帶或用繃帶固定足踝。 留意正確的運動姿勢。 如屬於偏平足或內旋足者,一定要佩帶訂做鞋墊來避免足踝受傷。 【敬請諸位大大在觀看後給些意見吧!若有疑問也請諸位不吝提出,我將給予最詳細了答覆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