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業者嗎?歡迎免費加入業者會員索取管理帳號,請即刻點閱馬上申請... |
|
北 門 驛 |
|
|
|
興建:明治 43年(1910)
位置:嘉義市共和路 482號
阿里山森林鐵路因有「螺旋狀鐵道」、「Z字型爬升」、「千分之 62.5爬坡」等罕見的特色而聞名國際。北門驛係阿里山鐵路的起點車站,車站建築全部使用阿里山的高級紅檜建材,造型古典雅樸。
日治時期,林業開發為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北門驛附近有林業辦公廳舍、貯木池、製材所、火車修理廠、營林俱樂部等機關設立,木材產業使用功能完整,北門驛成為阿里山砍伐木材的集散中心,地位重要。
光復前由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經營,光復後改隸林務局。民國 62年10月,北門新站落成啟用,北門驛功成身退。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下山的木材,聚集在
北門驛附近, 帶動木場、木材行、鋸木及製材工廠遍布,南來北往的木材商,帶動旅館、餐廳、戲院等商機,人口快速增加,貨運業活絡,各行各業欣欣向榮。
|
|
|
|
|
史蹟資料館 |
|
|
|
興建:昭和18年(1943)
位置:嘉義市公園街42號(射日塔前)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兩棟建物乃日據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及社務所,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列為市定古蹟,其創建於昭和18年(西元1943年),齋館係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的地方,而社務所為神社行政管理辦公處。
該兩棟建築物屬日本「書院造」的建築形式,使用天花板、紙橫拉門、外廊道等建築要素。而屋頂屬「入母屋式」形式,類似中國傳統的歇山頂,其屋簷、屋脊、破風、垂脊、正脊均使用日式之建築元素。屋身外壁之上端有船形肘木(斗拱),下半部採「真壁」形式。台基為低矮干闌式作法,而門窗方面,門多採橫拉門,只有少數屬推拉門;窗則有玻璃橫拉窗固定格柵窗、固定格柵加橫拉玻璃窗,以及紙橫拉窗等四種。齋館、社務所、手水舍,祭器庫等,是日本留下的居住文化代表,且祭器庫有混凝土模倣木作建築的外牆,較為特殊。
齋館建積267平方公尺,社務所建積208平方公尺,兩棟建築物之間有通廊相連,若以中央通廊為連繫軸,則形成頗具規模的整體空間。綜觀該日式「書院造」構造之格局,建築元素與服務機能等形式,在台閩地區十分稀有,具獨特性,藝術表現優雅,工藝參考價值高。
後經市政府委託專業單位本著「不改變主體架構」、「保留原有外觀造型式樣」、「依原有建築元素復原」、「考量與公園環境配合」等原則,陸續完成建築物的修復建。
民國87年10月,該兩棟建物經嘉義市政府核定為市定古蹟,並定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90年9月15日史蹟資料館開館啟用,館內展示有關嘉義的
人與嘉義市的事,以過去與現在的時光交錯,呈現各自的風華,藉以激發民眾愛鄉愛家的情懷。史蹟資料館是了解嘉義歷史的最佳處所。認識嘉義,就從參觀史蹟資料館開始。
|
|
|
|
|
全球北回歸線標誌排行第十 |
|
|
|
二OO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北半球的夏至日,台灣 ‧ 嘉義博愛路與世賢路口矗立的六座北回歸線歷年標誌群正式啟用,是全球第十處興建北回歸線標誌的地方。
北回歸線標誌是北溫帶與熱帶的界碑,極圈碑、回歸線標誌、赤道碑同屬世界性重要地標,以區分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等五帶。 嘉義市的北回歸線標誌群,位於嘉義市西南交通要衝之地,基本上是一群路口地標,分屬四個年份。雖然小巧玲瓏,卻兼具交通觀光、歷史文化、地球科學教育意義。
目前靠西北方的中央安全島上建有「圖文碑記」一座,大理石刻簡要說明立標重點,附上簡圖更能使人充分了解十八世紀末葉北回歸線曾經靜悄悄的飄過這個路口,而且與嘉義命名息息相關。
北回歸線向南漂移圖文碑記
「回歸線」係依天文學的黃赤交角之等值而劃定的緯度線。造成黃赤交角變化的因素有三︰一為歲差運動、二為章動周期、三為極移問題,另外板塊運動也會造成回歸線變化。因此,北回歸線以每年十四公尺餘的速度向南移動,於西元1788年通過本市博愛路與世賢路路口北端附近。
本路口是嘉義市西南道路要衝,配合路口景觀改善工程,在此設立六座北回歸線歷年標誌,深具歷史文化及天文科學教育意義。
造成回歸線的變化有天文和地理因素
回歸線變化的原因:
(一) 天文因素
1. 歲差運動:地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還受其他行星的引力影響,使地球公轉平面(黃道面)發生變化,週期約為25﹐800年,天文學上稱為「歲差運動」。
2. 章動周期:月亮和別的星體影響地球的自轉,使自轉軸在空間做複雜擺動,周期為18.6年,振幅為9.21〞,在回歸線做南北方向幅度0.28公里的擺動。
3. 極移問題:地球自轉軸在地球內部並分固定的,地極的移動,周期一年多。這點在理論上和實測上已獲證實,發現長期有極移現象,長期累積也頗為可觀。 上述三項因素,直接影響黃赤交角的變化。
(二) 地理因素 板塊運動:台灣受菲律賓板塊往下向大陸板塊擠壓,平均每年以1.5公分速度移動,劇烈時高達14公分。有趣的是,一樣在台灣的北回歸線地標,花蓮瑞穗的那根地標,其板塊運動的方向卻是向日本琉球方向邁進。
|
|
|
|
|
行嘉吊橋 |
|
|
|
位置: 今吳鳳南路八掌溪上軍輝橋旁
行嘉吊橋位八掌溪畔,是嘉義何明德行善團興建之第330座橋且是迄今所興建橋樑中長度最長的,其興建款及人力完全由該團獨自完成。橋於2006年11月26日動工,2007年9月23日完工,總計歷時10個月,全長297公尺、高33.2公尺、寬1.65公尺,是座雙跨三墩的吊橋,為行人行走安全及避免強風致橋身晃動,施工時在橋上鋪設鋼樑和支撐步道木板,兩側設置木造的高低扶手及鋼架底座;另為增加吊橋的穩定度,橋面下兩側特別安裝蜈蚣腳鋼索加以固定。
吊橋北岸長達3.1公里為種植台灣欒樹的自行車道,南側則是興仁段的河濱運動公園及親水公園;加上興村段上之河堤生態步道、生態花園及慈玄宮的宗教木雕藝術,到處象徵著嘉義市南區生態休閒空間正逐漸成形。
市府為營造地方觀光軸帶,同時於橋上加裝夜間照明,讓夜幕下的吊橋,在黑夜中似繫戴著長長、閃閃發光的夜明珠項鍊般,格外顯著璀璨耀眼。
|
|
|
|
|
二二八紀念公園 |
|
|
|
位置:嘉義市大雅路與啟明路交叉路口
電話: 05-2786228
象徵族群融合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座落於啟明路與大雅路交叉口,總面積約 0.7 公頃,紀念館內規劃有展覽室,會議室,資料室等,整個紀念館係以半埋於地下的方式興建,具有「出頭天」的意義。諸羅哭牆、諸羅年輪、藝術銅門及 27 公尺高的紀念碑…等八處景點,分別具有特殊的意義。
|
|
|
|
|
文化路夜市 |
|
|
|
位置:嘉義市中山路與垂楊路之間文化路段
每當華燈初上,販賣各形各色的衣物、水果、小吃等攤販陸續上市,轉眼之間文化路變成熱鬧的夜市,兩旁商店櫛比,各種傳統小吃美食小吃林立,逛街人潮洶湧,熙往攘來彷若不夜城。
文化路夜市美食小吃的名氣響亮,無論是南北口味,或是傳統與現代的餐飲,都能滿足您的食慾,慕名前來的老饕絕不會錯過。
|
|
|
|
|
射日塔 |
|
|
|
位置 : 嘉義市公園街 46 號 ( 嘉義公園內 )
電話 : 05-2751357
高度 62 公尺的「射日塔」,造型取諸於阿里山神木,其褐色鋁條之紋理似神木之外皮,至中間留有高 40 公尺的「一線天」,內部設有取材自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此優美神話闡示人類繼往開來的傳承精神,富有振奮人心的社教意義。
本塔入口處有象徵台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塔的底層為「忠烈祠」,頂層為咖啡餐廳兼瞭望塔,塔頂斜面設有-巨型市花-艷紫荊,美麗搶眼。自頂樓可眺望嘉義市全景,山城美色盡收眼底。
|
|
|
|
|
蘭 潭 |
|
|
|
位置:嘉義市鹿寮里紅毛埤 187 號之 4
蘭潭位於嘉義市東郊山仔頂附近,距市區三公里,古稱「紅毛埤」,相傳為三百年前荷蘭人所鑿之埤,故稱「蘭潭」。荷人據台時,截八掌溪水入此,築堰為阜,灌溉王田一帶,荷蘭東印度公司直營王田,明鄭尚存,入清漸廢,惟地名仍存在。日據時代,「水的長城」 -- 嘉南大圳規劃工程師八田與一在他所負責亞洲最大規模水利工程中,將蘭潭築堤為霸作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至今仍是嘉義地區自來水主要供應源。
其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根據最近嘉義大學調查報告:昆蟲一百六十七種(如:鳳蝶、天牛、蜻蜓、葉蟬、蚜蟲 … ),藥用植物七十四種(如:麥門冬、地膽草、雞血藤、海金沙、鳳尾草 … ),動物資源三十種(如:赤尾青竹絲、白鼻心、面天樹蛙、盤古蟾蜍、赤腹松鼠、台灣野兔 … ),潭中魚類(如:象魚、鯁魚、草魚、筍殼魚、鯰魚、吳郭魚 … )。
嘉義荒野保護協會在蘭潭後山、樹木園、陶花源、圓籃仔冷泉區設有定點觀察小組,數年來引領眾多生態喜好者造訪美麗多樣的大自然。
荒野人希望透過深層觀察與體驗讓親近大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種理念。期待大家可以和眾多鳥類、昆蟲、植物、大樹們為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領略生態之美,體悟生物多樣性的真諦。 在三信亭旁,潭中設彩色噴泉,高度可達 50 公尺,增添蘭潭動態之美 。
以下為蘭潭噴泉時間表 :
09 : 00 ─ 09 : 15 10 : 00 ─ 10 : 15
13 : 00 ─ 13 : 15 14 : 00 ─ 14 : 15
15 : 00 ─ 15 : 15 16 : 00 ─ 16 : 15
17 : 00 ─ 17 : 15
☆ 19 : 30 ─ 20 : 00 ☆20 : 30 ─ 21 : 00 ☆ 21 : 30 ─ 22 : 00
☆符號表示有投射燈時段
|
|
|
|
|
文化中心 |
|
|
|
位置 : 嘉義市忠孝路275號
電話: 05-2788225
文化中心現有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等三棟建物,加上美麗精緻的庭園、整個文化園區佔地五千多坪。博物館地下室為嘉義市交趾陶館,一至四樓設有各類展覽室。圖書館規劃有閱覽室、視聽室、書庫。音樂廳配置專用座椅,可容 1113 席,舞台布幕以國畫大師林玉山作品「蓮池」為圖案,使用綢緞以手工編織。
音樂廳北側水池,在日據時代配合阿里山鐵路運輸,做為浸貯木材之用
,又名「杉池」,當時池旁植樹,濃蔭蔽天,垂釣林下,悠然自得,「檜沼垂綸」曾為諸羅八景之一。八十七年經張博雅市長爭取經費加以規劃整理,保存杉池風貌記憶,創造成為新的休憩場所。
|
|
|
|
|
|
|